恒天三年:在外包的壳里,寻找自我的核

pey
pey
发布于 2025-04-19 / 19 阅读
0
0

恒天三年:在外包的壳里,寻找自我的核

站在思科合肥办公室的落地窗前,望着窗外渐渐暗下去的天色,我突然意识到这可能是最后一次以恒天员工的身份看这里的风景。三年时光,从21年那个忐忑不安的毕业生,到现在决定离开的自己,这段外包生涯给予我的远比想象中丰富。

D2712814-FFB8-41BD-A6B6-198D5B4B661C.jpeg

初入恒天便被外派至思科,那种"大公司眩晕症"至今记忆犹新。明亮的办公环境、流畅的英文交流、精致的咖啡机,这些在校园里遥不可及的"职场符号"突然成了日常。作为外包员工,我们像是大生态系统中的候鸟,既不属于恒天的固定群落,也不完全融入思科的栖息地。这种双重身份起初令人不安,却意外地培养出一种独特的观察视角——站在边界上的人,往往能更清晰地看见两边的风景。

在合肥这座被称为"卷都"的城市里,思科园区却像是个异类。当同龄人在朋友圈抱怨996时,我正准时打卡下班;当其他行业的朋友为KPI焦头烂额时,我们保持着相对人性化的工作节奏。这种"不卷"的环境给了我奢侈的思考空间,让我明白工作伦理的多样性——原来不是所有成长都必须以透支为代价。

B51BFECF-024C-4478-8F61-75C0FE4FEABC.jpeg

然而,外包身份始终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记得第一次参加思科年会,胸前挂着蓝色临时工牌的我,在满场正式员工的红色工牌中显得格格不入。那种微妙的疏离感不是来自任何人的歧视,而是系统本身设定的透明屏障。但正是这种"局内局外人"的双重身份,教会我在专业领域建立不可替代性——无论工牌颜色如何,解决复杂技术难题的能力才是真正的通行证。

三年间,我见证了太多外包同事的来来往往。有人将这里当作跳板,匆匆停留便奔向下一站;有人安于现状,在舒适区中渐渐失去锋芒。而我选择在第三年离开,不是因为厌倦,恰恰是因为这段经历让我看清了自己想要什么。恒天给了我安全网,思科提供了瞭望台,但现在我需要自己的舞台。

B9EC7C75-B2A3-41E2-B05A-6B844E47E46E.jpg

离职前夕整理工位时,翻出三年来积累的技术笔记、项目文档和那些被退回又修改无数次的方案。这些纸页上的痕迹,记录着一个外包员工如何通过专业能力赢得尊重的过程。在行业普遍轻视外包的语境下,我学会了不让他人的定义成为自我认知的枷锁——价值从不取决于劳动合同上的甲方乙方,而在于你为世界创造了什么。

离开恒天不是对过去的否定,而是对可能的拥抱。这段外包经历最珍贵的馈赠,是它破除了我对职场的神话想象,让我在相对温和的环境中完成了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。现在,带着这份沉淀的自信与清醒,我准备好迎接下一段更属于自己的冒险。

人生没有白走的路,即便是外包这条路。它或许不够光鲜,但足够真实;或许不够完美,但恰如其分地完成了它的使命——让我在职业生命的初期,既见识了山顶的风景,又保持了攀登的力气。
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