离职四个月:一场关于选择、焦虑与自我重塑的旅程

pey
pey
发布于 2025-04-19 / 11 阅读
0
0

离职四个月:一场关于选择、焦虑与自我重塑的旅程

1. 离开舒适区:当变动成为必然

2024年11月,我在恒天外派思科的第三年,公司提出内部调组。新组的业务方向我并不感兴趣,工作模式也和自己预期的不同。犹豫再三,最终还是决定协商离职。公司给了N-1的赔偿,算是体面告别。

当时的我并没有太多焦虑,甚至有些轻松——毕竟三年没换工作,市场再差,找个下家总不难吧?

2. 求职第一月:乐观与现实的落差

离职后,我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:“先休息两周,再认真找工作。” 但两周后,投出去的简历大多石沉大海,零星几个面试也卡在了薪资或技术匹配度上。我开始调整预期,降低要求,甚至考虑过要不要先找个外包过渡。

原来,市场真的变了。 不再是2021年那个“随便跳槽都能涨薪”的时代了。

3. 生病与停滞:被迫按下暂停键

12月,就在我准备全力冲刺求职时,一场重感冒演变成肺炎,医生建议休养一个月。那段时间,焦虑感开始蔓延——“如果一直找不到工作怎么办?” “存款能撑多久?” “年后会不会更难?”

但生病也让我被迫停下来思考:我到底想做什么? 过去的三年,我在思科做的是运维+部分数据分析,但真正让我有成就感的,其实是和数据打交道的时候。

4. 年后的绝望:20场面试,0个offer

2025年2月,春节后的招聘市场并没有如预期般回暖。我疯狂投递简历,两周内面了快20家公司,有的倒在技术面,有的卡在HR谈薪,还有的甚至面完就没下文了。

最崩溃的是,有些公司我其实并不想去,但为了“练手”还是硬着头皮去面。面试成了某种自我证明的方式——仿佛面得越多,机会就越大。 但现实是,越面越焦虑。

5. 转机:找到真正想走的路

4个月后,我接受了亿企查的offer,岗位是大数据开发。虽然薪资没有大幅提升,但方向是我喜欢的——数据清洗、ETL、数据分析,这正是我想深耕的领域。

36BD8DFE-EB1C-482A-9B29-C88E6B3CE6A2.jpeg

回头看这段空窗期,虽然充满焦虑和自我怀疑,但也让我想清楚了几件事:

  1. 职业方向比短期薪资更重要——如果不是这次被迫停下来,我可能还在做不温不火的运维。

  2. 市场不会等人,但人得学会等机会——焦虑没用,提升技能、明确目标才是关键。

  3. 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——如果没有那场病,我可能会在盲目投递中消耗更多精力。

6. 新的开始:带着教训与期待

现在,我已经入职亿企查,开始了新阶段。这段求职经历让我明白:职业发展不是线性上升的,有时候需要停下来,甚至退一步,才能找到更适合的路。

未来的挑战还很多,但至少,这一次,我是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前进。


评论